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疾病常识 > 骨协第四讲

骨协第四讲



骨协第四讲

内容:拔火罐

主讲:刘喆绮

骨协第四讲开始啦!

时间:年11月20日

地点:综合楼

主讲人:美腻可爱的刘喆绮师姐!

首先由我们可爱的刘喆绮师姐为我们讲解

拔罐法

简介

拔罐法又名“火罐法”“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最早:年《五十二病方》中记载。

以中医针灸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杯罐为工具→用火燃烧罐内的氧气→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吸附于体表→局部充血、瘀血现象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具有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等作用。

医学作用

现代医学作用

镇痛作用

调节机体各系统功能

防御免疫

中医作用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和调脏腑,平衡阴阳

扶正袪邪,调整虚实

传导感应,消肿止痛

祛湿逐寒,泻热解毒

排毒祛浊,增强体质

舒筋解肌,协助诊断

作用机理

01

机械刺激作用

负压导致罐缘紧紧吸着皮肤,可牵拉神经、肌肉、血管等引起一系列神经分泌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02

负压效应

负压可提高皮肤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同时使体内毒素排出,促进衰老细胞脱落。

03

温热作用

温度扩张毛细血管使血流量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和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所需器材

罐的分类

#竹罐

6-9cm细毛竹管

刮去青皮及内膜,磨光

轻巧、便宜、不易碎

易爆裂漏气

#陶罐

陶土烧制而成

形同腰鼓

吸力大、较重

落地易碎

#玻璃罐

罐口光滑,透明

五个大小型号

容易破碎

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挤压罐

橡胶和塑料制成

与玻璃罐相似但不透明

不易摔跌,使用较方便

维持时间短

体位

卧位

应用范围广,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对年老体弱者,小儿,过敏史和晕针史的患者采用卧位。

坐位

适用于颈腰,胸背,肩臂部。但容易使罐脱落,所以有条件的话就要卧位,有俯伏坐位,侧俯坐位,仰靠坐位。

拔罐手法种类

01

闪火法(最常用)

用镊子或止血钳等挟住乙醇球(注意酒精不要太多),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较常用的拔罐方法,需注意操作时不要烧罐口,以免灼伤皮肤。

02

投火法

将纸折成宽筒条状,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03

贴棉法

用直径约2cm左右的棉花片,浸少量乙醇,贴在罐内壁的中段并点燃,扣在施术部位上。

04

架火法

用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cm,放在应拔部位,上置一块小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

05

滴酒法

在罐壁内上中段滴1-2滴酒精,将罐子横侧翻滚,使酒精均匀附于罐壁上,点燃罐内酒精,迅速吸拔在应拔部位上。

拔罐方法种类

留罐

扣罐留置一般为5-15分钟(以治疗目的为准)

夏天8-10分钟,冬天10-15分钟,

体质弱的人/很热的天气5分钟,

单罐:局部压痛点,范围比较小;

多罐(排罐):病变广泛的疾病。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闪罐

反复将罐吸附在需要拔的部位,立即取下,又拔上,直至皮肤潮红,一般闪五次后换罐,注意要保持在同一部位上留1-2秒。

表证(面瘫,风寒大椎、面部)。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走罐

先涂润滑油,将罐吸上后再稍微倾斜,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移动至潮红。走罐时间半分钟~2分钟为宜或罐印不再加深为宜或有罐印即停。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血罐(刺络)

用三棱针、皮肤针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渗血或出血再加以拔罐。放血量5~15ml。

热证(风热感冒、喉痛)大椎放血

风证/浅证/湿疹大针头2-3点,小针9-10点

针罐

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增强刺激量,常用于比较顽固的病证。常用于”痹证”。

灸罐

先在穴位上施以艾灸再进行拔罐。

拔罐步骤

排气

No.1

用止血钳夹住的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三分之二停留0.5-1.5秒即抽出小火罐留0.5s,大罐留1.5s。

FIRST

吸定

No.2

抽出止血钳,看准位置迅速吸定,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SECOND

起罐

No.3

用拇指或食指靠罐口压下,即可取罐;若吸附力过强,不能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免损伤。(起罐要向外)

THIRD

收罐

No.4

起罐后必须收罐,在拔罐位置轻揉,放松舒张肌肉,关闭腠理。

FOURTH

拔罐位置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局部/整体/相对应地方)

紫而暗--一般供血不足、有积寒、血瘀(如痛经、行经不畅)。

紫而有斑--一般寒凝血瘀。

紫点且深浅不一--一般气滞血瘀。

淡紫发青且有斑块--一般虚证、兼有血瘀(若现于肾俞穴为肾虚,脾俞部位多为气虚血瘀。

鲜红而艳--一般阴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可出现)。

灰白且触之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表面有纹络且微痒--一般风邪或湿邪。

有水泡——湿气重,若水泡内有血水,说明有热湿毒。

深红,紫黑或丹痧——身体发热则为热毒症,不发热为瘀症。

很快恢复——说明很健康或病将会痊愈或病邪很轻。

正常的罐印是微红有血色,褪色快-气血循环良好,病轻。无血色的罐印比有病理状态的罐印问题严重,是气血亏虚的表现。

注意事项

治疗前

摆好体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并检查罐口。注意拿止血钳的动作。

错误操作

正确操作

治疗后提醒病人

拔罐后第2~3天可能会比平时容易疲惫。

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

最少2小时内不能碰水,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推拿或涂药酒

拔罐后稍微推拿或涂些药酒增加治疗效果(以治疗目的为准)。

酒精浓度和量

火在罐内逗留/转圈的时间

扣罐的速度和距离

火的角度,微微向上,放平从根部吹熄

不要求一定要拔致出现罐印,会伤阳气

年老体弱,久病体虚的人尤其是老人家/小孩要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可用温痧代替)

不宜拔罐的情况

?过饥过饱过疲劳、高热抽搐的患者

?皮肤过敏、破损、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处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心脏病患者慎拔.

?糖尿病病人尽量不要拔/不要超过10分钟﹙降低感染机率﹚

?特殊部位不能拔﹙如神阙,乳头,心前区﹚

?肌肉瘦削、毛发过多的部位

?有出血倾向的人﹙血友病患者﹚,自发性或损伤性出血

不止的患者不能拔

?骨骼凹凸不平处、皮肤瘢痕处均不宜拔

意外事故处理

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冒冷汗甚至晕厥等症状。

?晕罐:立即起罐,让病人平躺,注意保暖,灸百会、掐人中等,喂病人喝温水。

?出现水泡:小水泡贴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水泡用消毒针刺破,摁出水以后涂龙胆紫药水,用消毒纱布包扎,嘱咐不能碰水。。

?某些病人有气虚证,留罐时可能会有轻微出点滴血液的情况,不易久拔,罐印色停就取罐,常规消毒即可,不必理会。

?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来康康小盆友们的操作~

骨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dpf.com/jbcs/10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