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疾病常识 > 科普丨腰肌劳损

科普丨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一种以腰部酸痛胀痛,劳累时加重,休息后缓解,症状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我国传统医学并没有“腰肌劳损”这一病名,其记载多见于“腰痛”“腰脊痛”“痹症”等条目中。《灵枢·经脉》中所记载的“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与本病类似;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中,将腰痛分为“腰痛不得俯候”“风湿腰痛候”“久腰痛候”“肾着腰痛候”“腰候”等情况,也与本病类似;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及的“风腰痛”、明代秦景明撰《症因脉治》所记载的“内伤腰痛”、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论述的“闪挫腰痛”则是从病因方面对本病加以阐释。

腰部曾有急性扭伤病史未经彻底治愈,或经常处于某一姿势,或长期运动、劳作,抑或患有脊柱先天疾患,而使脊柱生理曲线、力学结构改变,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得不到及时或足量的休息的人,易患腰肌劳损。同时,临床上亦不乏长期处于半坐位而患腰肌劳损的病人。

1.慢性劳损

长时间的弯腰工作,或由于习惯性不良姿势,或由于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体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韧带持续牵拉,使肌肉内的压力增加,血供受阻,日久导致组织变性、增厚及挛缩,刺激相应的神经而引起慢性腰痛。

2.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之后未及时正确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损伤,使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受损的肌纤维变性、瘢痕化或局部存在慢性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3.先天性畸形

如隐形骶椎裂使部分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一侧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两侧腰椎间小关节不对称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偿性劳损。

4.寒湿刺激

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的环境,腰部感受寒湿刺激,导致腰背肌肉、筋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从而引起腰痛。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故劳伤积损、瘀血阻络、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皆为本病发生的外因,而劳损肾气为其内因。

内有肾脏亏虚,外有风寒湿邪侵袭腰部,或久居寒湿之地,容易形寒湿痹证。其中风性开泄,使腰部腠理分张,寒湿二邪乘虚而入,寒性收引凝滞,湿性重浊不化,客于腰部筋肉经络,阻闭气血,营卫不通,不通则痛,从而产生症状。

岁气湿热令行,或时值长夏,湿热交蒸;或湿邪郁久,阻遏气机,则感受湿热邪气,或寒退热生,成为湿热证。热邪伤津,更耗气伤,气血运行更缓,肌肉失养更甚,故见本病。

腰为肾府,肾藏精,主骨生髓,先天禀赋不足,加之腰部过劳等原因而致肾虚,肾虚则精髓不充,肌肉失去濡养,易生劳损退化,而生腰痛。

气滞血瘀是贯穿本病始终的重点。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上述各种病因作用下,导致腰部气行不畅,进而不能推动血运,气滞血瘀,产生瘀血。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血气不能濡养筋骨;且血瘀更进一步加重气滞,引起恶性循环,加重症状。

(一)临床表现

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加重,休息缓解。体力劳动者或腰部长期处于同一姿势者多发,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弯腰困难及弯腰后、直立时腰部无力感,持久弯腰时酸痛逐渐加剧,适当活动或变换体位后腰痛可减轻。部分患者可有下肢牵拉性疼痛,但无窜痛和麻木感。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腰背部,也可表现为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1.本病腰部外形多无明显异常。

2.腰部肌肉或僵硬,或柔软;在骶棘肌、髂嵴与棘突水平连线的中点、腰椎横突以及腰椎横突间常可触及深压痛点,甚者也可触及结节或条索。

3.腰部活动度多无明显改变,但患者保持弯腰状态的持续时间因腰部酸痛而明显缩短。

4.仰卧时用小枕垫于腰部可缓解症状。

5.拾物试验阳性。

6.本病很少出现下肢放射痛,神经根刺激试验(如直腿抬高试验、屏气压腹试验)为阴性,腱反射检查、腰部及双下肢皮肤感觉无异常。

1.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2.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椎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1.强直性脊柱炎2.骨质疏松症3.腰椎间盘突出症4.腰背部肌筋膜炎5.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6.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7.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病8.腰椎棘上韧带损伤。

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dpf.com/jbcs/11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