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疾病常识 > 一穴一药解之任督二脉篇

一穴一药解之任督二脉篇



一穴一药解之

任督二脉篇

第一之长强肉苁蓉解

长强,督脉第一穴,位在尾椎之末。如矛之鐏,立极以稳。探于虚空,未接会阴。起于末了,欲通百会。游于地坤,以履虎尾。立极以稳,在于正身形。欲接会阴故,在于通便润肠。上通百会故,在于提振肾气。游于地坤故,在于平衡动作。此穴应药,曰肉苁蓉。味甘咸,性平温,质润而坚。下行通肠便,上行补肾精。

第二之曲骨浮萍解

曲骨为任脉第二穴。耻骨之上,毛际之中。骨之端或凸或凹。在长强为凸,在曲骨为凹。凹以聚阴,满聚而流,流于会阴。阴之精曰骨,阴之性曰曲。曲而能聚,聚而欲起,欲起表透。以满聚而流故,利水渗湿,以阴精聚而欲起故,主治阳萎,以欲起表透故,发表阴部湿疹。其应药曰浮萍。浮萍,味咸腥辛。咸走下,腥补阴精,辛则透疹发表。

第三之腰俞核桃分心木解

腰俞穴,督脉第二穴。位在臀沟相分地,骶管裂孔处。腰分之意。清阳上行,浊阴下归,分行布署。清阳上行,阳精入椎骨,上输髓海。阴精下归,分布两肢,暂汇于臀。臀者,阴精之屯也。清阳受阻,神癫目昏,故针此穴可以清脑明目。阴精下归,两便自和,月事通调,双肢强健。故针此穴,可以协和两便,调通月事,健腰固肾。此穴应药曰核桃分心木。核桃分心木,质脂润,形两分,味甘苦,气清平。质脂润,以有滋补阴精之用。形两分,恰有气抵两臀固涩肾精之力。味甘苦,双补而主润下也。气清平,亦有上行醒脑之功。

第四之中极葶苈子解

中极穴,任脉第三穴,人体中线之上,小腹下缘极高处。曲骨水湿,升腾至此,募于膀胱。为膀胱腑之募穴。又名气鱼,又名气原,又名玉泉。皆水气升降之名谓也。水气之升,可以升阳。气水之降,可以利尿。故此穴主治阳萎,阴湿之症。且此穴亦女子胞宫之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气水升降,万类生焉。中极之名,可谓大矣!其意或在此。其穴应药曰:葶苈子。葶苈子,形体绝小,口感滑润,气味香辛。气味香辛可以通肺窍。口感滑润,可以利肾湿。肺窍开,肾水行。故此药能大利肾水。肾水行,肺气平。故此药亦能平抑肺喘。而其绝小之形体,有软坚散结之力,有孕育初胞之象。其植株名曰抱娘蒿。竟恰如中极宫胞深意之谓也。

第五之关元覆盆子解

关元为任脉第四穴,人体中线之上,脐下三寸,肠下空际处。小肠受谷,出气如露,汇于此穴。为小肠之募穴。小肠主液,水道源头。谷精所在,关乎元气。故此穴坚固水道,补精益气。此穴应药曰覆盆子。覆盆子,生果名覆盆子,熟果名树莓。覆盆子性平,味微甘,微酸,气清,微香。树莓,味大甘,大酸,浓香性走。采将熟未熟之覆盆子,取甘酸之未然,合谷精之已化。故能募气合味,导谷化精。此药用法之精,用意之深,为后来者所未谙。

第六之石门芡实解

石门穴位在人体中线上,脐下两寸处。谷精入此门而至关元,谷气出此门而达气海。以气海之开广,关元之闭藏。此门常主收放,坚实如石。浅刺轻刺,以通精气。深刺重刺,或致门闭,至于不孕。此穴应药曰芡实。质重如石,味甘,气清。味甘以象谷精也。气清以象谷气也。质重如石以象石门之坚实也。以芡实多含钙质,肾脏得钙则代谢加速。以象石门之通精气也。

第七之气海谷芽解

气海穴为任脉第六穴,在人体中线之上,脐下一寸半处。气海乃谷气之海,谷气蒸腾至此,经阴交而收降,入神阙而流行。气海鼓荡,以有吐纳。吐故纳新,以培元气。此穴应药曰谷芽。稻谷之芽,与麦芽不同。麦芽消食而主升发,谷芽培元而主升发。米与面亦不同,面以酸收主在胃,米以脂润主在肠。面食者气盛,米食者血足。

第八之阴交枸杞解

冲脉,任脉,肾脉三阴经于此而交。且任脉谷气出于气海,流于神阙,于此而阳气入于阴血。任脉元阴,出于神阙,布于气海,于此而元阴注于阳腑。针刺此穴。下补阴血,可疗腰膝拘挛。上提谷精,可升小儿陷囟。此穴应药曰枸杞。枸杞根,名曰地骨皮,善疗骨蒸劳热。至阴之物也。枸杞子出于至阴,接于烈日。阴阳交汇果也。其阴也甘润,而滋肾阴。其阳也蒸腾,而提谷神。以其交通阴阳,名曰长寿果。

第九之神阙大黄解

阙者中门也。神者合精神与现实先天与后天为一元者也。神阙乃脐带之带蒂。胎儿以此一脐与母共生。入甘而出苦,培精而泻毒。人身落地,肺始司气,胃肠始主消化。脐带虽弃,阙门虽闭,神位不改。外感风寒仍由此染,内肠化物犹围此旋。此穴应药曰大黄。大黄与神阙有五似。一曰,形体似,大黄切片纹理之盘旋如脐蒂之盘旋。二曰功用似,大黄苦寒峻下如神阙遇寒峻下也。三曰,其功反用亦似,大黄苦寒却又名火参,以其峻下之速回阳亦速。亦如神阙苦寒泻下而甘润聚精也。四曰其应物亦似,大黄之阴以应附子之阳,似神阙之阴以应命门之阳。五曰物之呼应亦似,附子大黄汤中两药之相呼应与命门神阙两穴之相呼应亦似。以此五似,叹造物之机变,窥神祗之阙门也。

第十之腰阳关锁阳解

腰阳关为督脉第三穴。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恰在腰部收窄之关口处。大抵任脉主气与血,督脉主精与神。腰阳关锁精血而起阳神。以锁精血故,善疗下肢之痿靡,以起阳神故,升阳举陷,鼓动命门。此穴应药曰锁阳,锁阳甘咸以补,苦涩以锁,气香以扬。恰如腰阳关穴之功用也。

第十一之命门附子解

命门在双肾之间,人体腰部最窄处。以在腰部最窄处,其气血运动最快,能量最大。且诸藏皆凸,独肾形凹。以之收窄形体,加速代谢也。且诸藏皆独一,唯肺肾有二,二肾一体,鼓动命门。命门之力能大之大者以此。本穴应药曰附子。附子与命门有五似。一应季似,附子于冬季结果,如肾藏之闭藏于冬季也。二性味似,附子之热如命门之热。三功用似,附子之鼓动气血如命门之鼓动气血也。四借力似,命门之借力于双肾,如附子之借力于干姜也。五格局似,清人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附子,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如命门之双龙戏珠之格局也。

第十二之水分瓜蒌解

水分穴在脐上一寸。穴内为胰与横肠交叠处。胰以涵水,肠以行水。故名水分。涵水可以滋脾,行水可通利。此穴应药曰瓜蒌。瓜蒌味甘质润,甘以滋脾,润以滑肠。

第十三之悬枢薤白解

悬枢乃督脉第五穴。人体仰卧,此穴以下有数寸悬空。脊椎之曲,转于此处,枢机之地也。故能升清降浊,提肛泻肠。水分悬枢,分布前后。上下左右,协定乾坤。此穴应药曰薤白。薤白,上青下白,显然两分。气清味厚,分顾两端。瓜蒌薤白,各应一穴。组合成方,轮转上下。

第十四之下脘吴茱萸解

脘,胃腔也。下脘胃之下腔也。此穴内应胃之幽门处。幽门,上宽下窄,易积之地也。故此穴主通宿积。此穴应药曰吴茱萸。吴茱萸,味大辛亦大苦。辛以温散,温散以强胃。苦以涌泄,涌泄以顺肠。此药与此穴,恰共此义。

第十五之建里甘草解

建里穴在脐上三寸处。内应胃之中下部。胃内消化后之食糜汇聚于此以待入肠。此穴疏可以疗胀,积可以益中,泻可以排水,补可以培气,通肠以纳胃,建里以和外。此穴应药曰甘草。甘草最秉中和之气,可以补中,可以清热,可以涵水,可以敛气。性最平,味最甘,气最稳。故能直入人身,善和诸药,化解诸毒。

第十六之中脘人参解

中脘内应胃之小弯处。又名太仓。为胃之募穴。乃纳谷之处。此处虽地平而天广。然阴盛亦有所沉滞,阳盛亦有所燥动。乃喜五谷之阴沉,因质润而味甘,善纳蔬果之清阳,为气动而水济,虽欲肥香而忌臭腻,虽思清爽而厌寡味。此穴应药曰人参。人参,质润,味甘,气清,神明。质润味甘以补五脏,气清神明以安精神。人身之养,心神之修。事在目前,义鲜有睹。

第十七之上脘生姜解

上脘内应胃之贲门。贲者奔也。言奔下之速也。功在开胃降逆。贲门之逆,多逆则吐。幽门之逆,多逆则哕。吐新哕故,吐浅哕深,两者不同。故下脘止哕,上脘止吐。上脘穴应药曰生姜。生姜,大辛大热大润。大辛以开合贲门,大热以增强胃力,大润以顺滑胃肠。烹饪多用生姜,以此。且生姜之止吐降逆亦如此穴之功用也。

第十八之脊中木瓜解

脊中为督脉第六穴。恰在脊柱之中。督脉精气由此而上至筋缩穴越来越收,恰应任脉谷气由下脘至上脘越来越开。以在脊柱之中故,此穴能正身形,主仰卧。以其气收故,而理风气排湿浊。此穴应药曰木瓜,木瓜质燥气香味酸,质燥而祛湿吸浊,气香而理气祛风,味酸而收筋正骨。

第十九之中枢川楝子解

中枢穴内应胆囊。胆囊浓缩存储运转胆汁之处。枢机之地也。其气之收,故能浓缩。其质之韧,故能存储。其力之张,故能运转。此穴如之而收也可以清热。此穴如之而韧也可以健脾。此穴如之而张也可以理气。中枢穴应药曰川楝子。川栋子,其味酸苦,亦如之之收,可以解毒也。其质富含树脂鞣质,亦如之之韧可以运脾也。其气清香苦寒,亦如之之张可以理气也。

第二十之筋缩山茱萸解

筋缩穴内应肝脏。肝主筋,而此穴其气内收。故曰筋缩。肝气之收,可以熄风,可以镇痉。此穴应药曰山茱萸。山茱萸,核坚,皮韧,味酸,气清。核坚皮韧,有强筋健骨之效。味酸气清,有平肝熄风之能。世用之皆去核酒制。此为误制。去核则失其涩味而无健骨之用。酒制则化清为浊减其熄风之能。

第二十一之巨阙川芎解

巨阙穴在剑突之下,如巨阙剑然。其形力陡然而下,其神气矍然而升。如心之忽然而放亦忽然而收。故为心之募穴。此穴通气血而省精神。此穴应药曰川芎。川芎其质油润滑亮,如巨阙之形力陡然而下也。其味辛苦刺激,如巨阙之神气矍然而上也。其药用亦如巨阙之通气血而省精神也。

第二十二之鸠尾冰片解

巨阙之上,其气沿剑突而升,升而极,极而寒,如雪山然。名曰鸠尾。鸠,九天玄鸟也,凤凰也,朱雀也。南方心火也。火也热,灰也冷。鸠也热,尾也冷。此穴应药曰冰片。冰片由龙脑树脂蒸腾冷却而得。龙脑,龙之首。蒸腾之,首之首也。龙首应此凤尾也。

第二十三之中庭大腹皮解

中庭穴在胸廓与剑突结合处。此穴两侧为足少阴肾经之步廊穴。心为主人,庭生氤氲,水行两廊。心为主人,是以中庭有开心除痹之用。庭生氤氲,是以中庭有宽胸理气之能。水行两廊,是以中庭配步廊有行水消肿之功。此穴应药曰大腹皮。大腹皮乃槟榔之外壳,如庭堂然。味辛,气香,性走。味辛以开心除痹,气香以宽胸理气,性走以行水消肿。

第二十四之膻中麝香解

膻中穴在两乳连线中点处。心气蒸腾,血气腥膻,故曰膻中。如雾包心,湿中有热,热中有凉。气同心包,心包募穴。收则滋养,开则启蒙。此穴应药曰麝香。麝香为雄麝外肾香腺分泌物。味辛且香,气温且凉,质润且燥。散结止痛,开窍豁痰,养心省神,其效如神。此肾之外以应心之包,心肾两气如此神似。

第二十五之至阳桂枝解

至阳穴在后背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处。肩胛之动,可解背肌,此穴立处,仿佛开合背肌之枢轴。阳气上散,似有此出。故名至阳。所以开肌解背,祛风排寒也。此穴应药曰桂枝。桂枝味甘辛,气热,性散。情同至阳。仲景以之拟桂枝汤方解肌也。医家亦有针刺至阳以解肌发汗也。

第二十六之灵台柏叶解

至阳之升,乃有回阴。回阴之处,有此灵台。阳气之升散,必有阴精之回旋。至阳鼓动而散邪,灵台守静而安心。至阳应药曰桂枝,灵台应药曰柏叶。桂枝,其气热,其味甘,其质燥,其性散。柏叶,其气寒,其味甘,其质润,其性回。人体与草药,造物之精巧,神机之妙合,叹矣夫!黄元御作桂枝柏叶汤,或者亦曾悟得此理也。

第二十七之神道合欢解

神道之行,阳开而阴合,中和而潜行。阳之开也,疏风散热。阴之合也,宁心安神。中和潜行也,壮阳益气。此穴应药曰合欢。合欢,气香,性平,味甘。气香以有疏风散热之能。性平,而有宁心安神之功。味甘,另有补中益气之用。且合欢花昼开而夜合,此象此穴此药神合如此。

第二十八之身柱天麻解

精水气神,循督而升,于此合汇,汇聚而坚,支撑颈首,有擎天之能,名曰身柱。所治在精血不足之眩冥,大气下陷之肛脱,津水亏乏之枯燥,元神不著之癫狂。此穴应药曰天麻,天麻一名赤箭。茎如箭杆,笔直而上。而根块厚实,深埋地下。见风不动,无风自动。又名定风草。根块有环,其数十二,恰合十二月。环上有点,其数廿四,以应二十四节气。天地日月,循环往复,精水气神,上下其道。并入此物乎?其味甘也酸,入而收之。其气酸收而清,收而升之。其质既润且坚,汇聚诸元。而其所治,在润燥,在培精,在养气,在安神。气正邪散,又善祛风。诸元之汇,正气之合,合聚而坚,如身柱然。

第二十九之玉堂郁金解

玉堂穴在心膛之上肺玉之下,护心而开肺。心之血气过膻中蒸腾而上而愈清,肺之津液出紫宫肃降而下而愈澈。故此穴有清心透肺,活血解郁之功。此穴应药曰郁金。郁金为郁金香根茎。质白如玉,形如包心。其味辛且苦,其气香而清。辛香以透肺解郁,清苦以宁心活络。

第三十之紫宫青黛解

紫宫穴在胸腔之最上部而蒸蒸然也,在华盖穴之下而蔽蔽然也。位在巅峰,极致曰紫,故名紫宫。紫宫蕴蕴而热,蒸蒸而寒,蔽蔽而阴,散散而阳。故此穴蕴蕴而平喘温肺,蒸蒸而开胸清热,蔽蔽而滋润肺阴,散散而破积消结。一穴之内,阴阳寒热开合表里俱矣!紫气之升,位尊而贵,万物不类,需假人工。此穴应药曰青黛。青黛为马蓝草提取物。先浸泡马蓝数日,再以石灰搅拌之,青黛便蒸腾而上,如紫云翻滚,东升登极。再沉淀曝晾而后得之。天造奇草,再假人工。其质静,其味咸,其气寒,其性散,其质静蔽蔽然而滋肺阴宁心神,其味咸蕴蕴然而通肾气助元阳,其气寒蒸蒸然而开心肺清邪热,其性散散散然破积聚消毒结。

第三十一之华盖旋覆花解

华盖穴在胸腔顶盖处,如华盖然。其上轻,其下重。其上浅,其下深。轻浅而有清热开胸之形。重深而有肃降下探之势。其清热开胸也,可以豁痰除痹,可以清喉利咽。其肃降下探也,可以通彻心肺,可以利水消肿。此穴应药曰旋覆花。旋覆花形如伞盖,花冠长细而周散,花苞厚重内聚。味辛微而苦重,先辛而后苦。气清而性沉,先清而后沉。其清辛者可以开肺清热,其沉苦者可以利水消肿。

第三十二之璇玑勾藤解

璇为北斗第二星,玑为北斗第三星。北斗之转,璇玑随之。枢轴之谓,意同玄机。枢轴之功,清平之,勾利之,滑润之。此穴位在胸腔枢柄处,玄机之地。故能清平浊热,除痹利咽,滑胸散痛。此穴应药曰勾藤。勾藤,味平淡,气轻薄。近似无味无气。仿佛无甚药力。唯其形勾利,势如玄机。而药效恰如其势,清热平邪,息风散痛,勾利浊气。天机如此,神乎神者,非仅显诸气味清浊之用。

第三十三之陶道盘龙参解

督脉陶道穴与任脉璇玑穴相应,然其情形不同。璇玑秉胸腔之玄机,如北斗之括下也。陶道依脊柱盘旋而上,如制陶之转盘向上盘旋而以塑物成器也。所治在通血气培筋骨,清浮热祛邪浊。此穴应药曰盘龙参。盘龙参,茎花叶皆盘旋而上如盘柱之龙。其味苦辛而甘,其气寒凉而平。其功恰亦在清浮热下浊邪而培筋骨。

第三十四之大椎穴重楼解

大椎为背上第一椎,颈下第七椎。为颈背椎骨最大者。此穴在此椎之下。下背之最突处以对上颈之最陷处,后背之最凸处以对前脖之最凹处。上下左右枢纽平衡之地,动静升降关隘开合之机。故此穴司动静可以除风祛湿定惊安神,主升降可以化痰平喘清热泻浊。权上下衡左右可以正身校脊强筋健骨。此穴应药曰重楼。重楼,七叶一花,有两重三重,形态规整匀称,中间一花,花苞兀兀然一大坨,与大椎神似。味苦辛麻涩,气寒,性沉而走。性沉而涩所以能定惊安神,气寒味苦所以能清热解毒,味辛而麻所以能消肿止痛。而诸味合一而不杂,形态重叠而不乱是所以能正筋骨止抽搐也。

第三十五之天突穴天竹黄解

任脉天突与督脉大椎相呼应。然而大椎凸,天突凹。大椎虽凸其气清散,平衡上下左右。天突虽凹其气浊涌,蕴蕴有物自喉口而出入内外。此穴地形凹而天气凸,故名之为天突。地形凹故,此穴有吸湿引气之力。天气凸故,此穴有出清涌浊之能。故此穴功在导湿引气,排痰祛浊。此穴应药曰天竹黄。天竹黄为竹虫咬伤竹节后所生伤流液干涸而成。竹节伤洞其如天突穴之形凹也,而竹黄初入口口感粘涩恰似有吸湿引气之力。稍缓则滑润辛散,亦恰有天突之排痰涌浊之能。

第三十六之哑门穴胖大海解

哑门,窄门也。窄极不通,故名曰哑。大椎以上,是为脖颈。宽胸阔背,忽入窄门。气急血速,津蒸精凝。其气也急,其液也散。其阳也密,其阴也疏。后颈也坚,前咽也软。哑门司于后颈,廉泉司于前咽。司于后颈者,虽坚而有后软。司于前咽者,虽软而有后坚。哑门据于固表而润喉利咽。廉泉据于利咽而除风固表。哑门穴应药曰胖大海。胖大海,皮坚肉松。干果一坚核,水泡则如海上波天上云。气微,味淡。疏表清热,利咽开音。完似哑门之所司也。

第三十七之风府乌梢蛇解

风府位在脊椎之末。脊椎如一长蛇,风府恰在七寸。其外感者,寒暑之伤,风府先受,病势之行,一日一节,顺脊而下。其内秉者,肾精之储,募集髓窍,入椎上行,出于风府,布位脑海。脑主精明,精出风府。圣经有谓,人智之开,缘受蛇诱。长脊如蛇,七寸风府,呼气吐精,脑海成焉。所以用之通关开窍,益精补脑,止痉熄风,疏筋通络。关键穴位,慎针慎灸,按压揉摩,功效亦然。此穴应药曰乌梢蛇,乌梢蛇,肉柔韧,味咸腥,气辛凉。活物入药,谨之慎之,蛇蜕代之,亦能祛风解痉,补精醒神,通关开节,除湿活络。

第三十八之廉泉乌梅解

廉同濂,濂,潮水也。泉出潮涌,乃名廉泉。出地为泉,入海为潮。何为地泉?浊液下排,清津蒸腾,如雾如露,募于喉舌,如地涌泉。何为海潮?口舌开阖,呼吸出入,云奔浪涌,翻腾入口,势如海潮。廉泉水软,功在强筋。其以滋养,肌肉乃坚。水气动静,口舌乃利。此穴应药曰乌梅。廉泉乌梅,神合至矣,闻听乌梅,津生廉泉。乌梅,质润而韧,味甘而酸,气香而清。质润而韧,乃润燥而强筋。味甘而酸,以沁脾而走肝。气香而清,能泻浊而升清。仲景以之,乌梅方传。

第三十九之承桨穴龙涎香解

廉泉之泉出潮涌入口而为汪洋之海。海有赤龙,时时腾越。赤龙者,舌也。腾越者,饮食也,言语也。腾越而必有所回。承桨如桨之行舟,欲前行而必后划。返之者也。精津之返也,乃以助吞咽,乃以滋心田。此穴与风府穴相应。龙蛇之应,神乎神也!长脊如蛇,升腾而入髓海,智以出焉。寸舌如龙,回返而滋腹心,慧以之生。故此穴功在滋心田,出精神,养肠胃,除邪浊。此穴应药曰龙涎香。龙涎香为抹香鲸之肠梗物,物梗鲸肠,肠泌香液,裹之润之,由肠返胃,鲸口吐出。鲸为海中之龙。故名龙涎香。此奇物也,味甘而酸,芳香四溢,愈陈愈醇。可以安心神,通灵窍,化痰结,破诸积。

第四十之会阴龟板解

承桨为任脉最后穴,会阴为任脉第一穴。穴在前后阴窍连线中点处。承桨之所返,终至于会阴。会阴如堤坝,以防所漏也。故此穴又名屏翳。主治带下精漏,肛脱神癫。此穴应药曰龟板。本穴前窍名龟头,后窍名尻尾。其位其用恰如龟壳然。此穴善用以主长寿。龟之最善守精护神,亦以此长寿。龟板,质坚厚,味咸腥,气阴寒。滋阴潜阳,固精安神,恰同此穴功用。会阴应龟,承桨应龙,风府应蛇。龙龟演义,玄武传说。看似怪诞,实有意旨。

第四十一之脑户穴益智仁解

风府之呼气吐精,精积而升,积而外凸,凸如门户,故曰脑户。反看如勺,俗曰脑勺,形似北斗。精气升腾,内愈蒸散,外愈凝聚,颅骨成焉。髄之大会,血气随之,髮而附焉。其嗅腥而香,其味咸而辛,其气热而凉。腥者,本于髓也。香者,源于谷也。咸者,出于肾也。辛者,肺之助也。热者,地之气也。凉者,天之道也。此穴应药曰益智仁。益智仁,其嗅腥而香,其味咸而辛,其气热而凉。其形椭圆而有沟纹。与脑户同形,同味,同气,同频,同纹,同理。

第四十二之大羽穴远志解

精之积于脑户,以厚积故,非大羽不能远行。以手沿脑户向上按摩,清凉之感渐减,压痛之感渐增。其势渐强,其气渐敛。故此穴又名强间。强而间藏者也。此穴应药曰远志。远志,其味涩而辛,其气清而凉,其嗅香而透。及其收也,可以涩精敛气止惊安神。及其放也,可以化痰消积开窍省神。宛如大羽展翅,上下收放也。

第四十三之后顶穴凌霄花解

大羽蒸蒸而上,沿首后而登顶,乃名后顶。精气蒸腾,旋绕百会。既以升散,又欲周合。精气动也,以清热祛风。待其周合,又补脑安神。血以随之,以活血散瘀。血欲盘聚,可镇癫止痉。此穴应药曰凌霄花。凌霄花,味辛而酸甘,气香而敛,色红带黄,形似喇叭,外开而内收。仿佛凌霄之上,高处不胜寒。味辛酸甘,气香而敛,有散风补中敛气之用。色红带黄,形外开而内收,有活血散瘀,祛湿止痹之效。其花其穴,秉气高冷,隐隐孤寂,登顶凌霄,花开荼蘼。

第四十四之百会穴百合解

君子南面,百会以对北辰。居其正所,百脉朝会。身位在双耳尖连线中点处。耳提面命,乃司百臣。其形聚,其精足,其气清,其神会。其穴应药曰百合。百合,其形聚,其色白,其嗅腥,其味甘,其气清,其神静。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乃以百合为君,配以诸药而解之。所谓百合病者,病在百脉失宗。宗者,百会也。诸药不能治,而百合解之。以百合之合于百会也。此神合也。否则以百合之平味,日常食用之物,何来如此药力?夫药物与穴位,穴位与天象,天象与地征,地征与万类,万类归药物。同气同宗。亿脉一宗,身与形具,形与神通,出入于穴。散而成气,聚而成形。形气之身,万类一同。同气相感,同形相合,是谓治疗。医巫之术,不过尔尔。

第四十五之前顶穴密蒙花解

前顶与后顶相称,效用相类。然后顶偏升而清而周合百会,前顶偏降而泄而百会回绕。百会虽为百脉之朝会,而实偏后。人首中点最高处恰在百会与前顶之间。中点无穴,虚位以呈。前顶高巅之下,气最清,神最明。故省神目,治癫疾,此为要穴。其应药曰密蒙花。密蒙花味甘平,气微寒,嗅清香。小花成蔟,蔟似顶盖。善清头热,犹疗目疾。

第四十六之囟会穴芦荟解

胎儿在母腹,以脐呼吸,囟会鼓动,如肚腹然,为目不为腹。人身落地,肺鼻呼吸,肚腹鼓动,为腹不为目。一岁左右,囟乃渐合,头骨完然。故囟会之用,先应鼻窍,主在排风。次缘先天,呼应肚腑,联系神阙。此穴应药曰芦荟。芦荟,先天则肥厚透明甘润腥香,后天干燥后则坚硬褐黑苦涩气臭。先天则清热解毒美容养颜,以应头面。后天则杀虫祛秽润肠通便,以应肚腹。

第四十七之上星穴星子草解

人当审思时,反目上视,意与脑合,虑乃能得。人当饥饿时,头目下垂,两眼星光,神似外游。此穴主意与神,关头与目,如星之在上,点点闪闪。头目之内,主豁痰开窍,通神明目,清风祛热,排湿降浊。试拍打按摩,顷刻便神空目爽,天清气朗。此穴应药曰星子草,星子草,花谓满天星。茎通疏,花周散。味辛苦而涩滞,气寒散而走下。辛苦气寒以清热解毒,醒神明目。涩滞走下,以豁痰开窍,祛湿降浊。

第四十八之神庭穴青葙子解

神庭在髮际直上半寸处,髮际如门,跨门至庭。神庭脑户,清香阴翳,所同者也。庭常迎客,户纳主入,不同者也。微妙之异,情景之别:户容迟滞,庭贵圆润。户主积聚,庭喜流散。户藏益智,庭共清享。此穴应药乃曰青葙子。青葙子,其质润而油,其味腥而辛,其气寒而清,其嗅香而走。喜幽静而好清爽,省神识而明眼目。高逸仿如神祇,亲近似在庭户。

第四十九之素髎穴白芷解

素髎即鼻头,以面为素颜,软骨嵌生鼻骨为髎。五官端正与否以此为准星,故又名准头。鼻骨根伏于额之下,而积乎颜之上。额之降注于两目而止于此穴,如山巅之溪注两侧而阻于中砥,积而成沚。其下润而其上燥,其水肥而其土疏,其味厚而其气清,其色白而其嗅香。所以分泄水液,通利肺窍,滋养肌肤,清热散邪排脓也。此穴应药曰白芷,白芷常生汀沚之上,入口燥而嚼之滑,气辛温而味苦寒,馥郁芳香久而不绝。利水湿而疏鼻渊,清浊热而开肺窍,润香以养容颜,清散以排脓肿,苦润而寒以泄浊热,辛香而温以驱风寒。

第五十之人中穴荜菝解

口鼻之间,沟线相连,人中居焉。鼻者,天食之用。口者,地食之用。此穴位居其间,故曰人中。本穴主气之入液阳之入阴也,又主启起沉冷阴之回阳也。故能开口噤,通鼻塞,正五官,乃至循环天地,起死回生。此穴又名水沟,水沟之名唯名其形未名其实。本穴主阳以入阴故常燥而热,绝非阴水之沟恒湿而寒。口鼻之间热而少冷,至于口疮鼻泡常于此生。故此穴虽善入阴而实热燥。乃应药曰荜拔。荜拔味大辛,嗅香郁,气大热,而性沉走。辛香热,以主阳也。沉而走,以起阴也。故此药,入肠胃,理胀满,起沉冷,除积弊。循而能止心悸,定风惊,安神气,平阴阳。智者常用之与牛乳同食,以牛乳沉阴之物,合此回阳之品,以入沉疴,而起生机。

第五十一之兑端穴九层塔解

气之入液阳之入阴而交触之端必有所回旋。如风行于水,而有卷波焉。水有卷波,唇有起势。兑为口为泽为水,端为波为气为鼻。口鼻之间,人中通焉,兑端回旋,且微且妙。其所治也,头昏神癫,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鼻渊。其应药者,曰九层塔。九层塔,叶片唇形,花色绛红,皆高数层,层层卷卷。花落籽结,籽疗目疾,名光明子。正应诗句曰:“明珠点绛唇”。其味辛而甘,其气温而平,其嗅香而还。其所治者,头昏头痛,消渴中暑,食积不化,呕吐泻痢,毒疮瘾疹,风湿痹痛,牙痛口臭。

第五十二之龈交穴地龙解

龈交有二,上对人中,下应承桨,贯联督任,循环天地。地气上升,真津始蒸。天气下降,真气乃凝。口腔津海,赤龙搅之。津气漫漫,齿乃生焉。如水蒸馏,石自水出。更似岩洞,水气蒸腾,凝而下滴,上下两排,钟乳石生。中线之上,上下两端,有穴龈交,贯通天地。本穴所治,主通上下。上下不通,首在口舌,次及两腮。红肿生疮,噤痹失语。甚及全身,二便不通,身僵不遂。针刺本穴,上下一通,气液正行,毒消身活。本穴应药,神似地龙。地龙神物,雌雄一体,雌雄性器,分布两端。仿佛龈交,贯通任督,穴有上下,分属天地。地龙出入,天燥入地,松土觅食,天雨出之,寻津问路。龈交蒸凝,动以开口,而主消化,静以仰鼻,乃司气机。地龙味咸,而走肾经。龈交生齿,肾水所主。地龙味腥,而省神气。龈交生津,而润燥躁。地龙性窜,熄风止痉。龈交主通,善疗僵疾。地龙清热,兼利二便。龈交亦然,旋疗肛痔。此穴此药,兼象天地。造物神机,叹而观之!

陈豪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dpf.com/jbcs/12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