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疾病常识 > 泰医附院挑战疑难重症病人起死回生
泰医附院挑战疑难重症病人起死回生
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六,来自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的高先生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二部迎来出院的一天。这天,高先生的子女和兄弟十几口人齐刷刷聚在病房,隆重迎接高先生康复出院。“我们制作了一面锦旗,医院和医护人员表达一份谢意,医院给了我哥哥第二次生命,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高先生的弟弟动容地说。
辗转多地就医,病人被宣布不治高先生今年56岁,常年在青岛打工,既往患糖尿病多年。3个月前,他因左颈部长了一个“疖子”,医院多次就医,医院按照患者皮肤感染征象,为高先生施以抗菌素和拔毒膏治疗却不见好,医院为患者实施了脓肿切开术。术后高先生病情不仅不好,反而进一步加重,创面扩大、恶化。医院就诊、治疗,仍不见好转,高先生只好转到济南,医院继续救治。在济南,高先生住院40余天,尽管用遍了所有的高档抗菌药物,用了大量白蛋白,并接受了坏死皮肤持续创面负压吸引(VSD)治疗,但是病情始终不见好转,而且并发了顽固性神经痛和高热、昏迷……
望着前前后后治疗两个多月日渐衰竭的父亲,听着医生一遍遍告知老人的病至今难以诊断并建议到北京诊治,高先生的一儿一女禁不住流下绝望的泪水。
“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在青岛、济南前前后后已经花去了近二十万元,再去北京我们既没有足够的钱也没有熟人亲戚可以投奔,咱们还是回老家吧。”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道,“一来我们觉得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病情却持续恶化,我们全家都觉得已经没有希望了;二来两个孩子以及我们兄弟几个,都是能力有限,已经无力维持高昂的治疗费用,所以医院落落脚,维持治疗一下,也便于我们做好后事准备。”
泰医附院多学科联合诊疗创奇迹,患者起死回生年1月8日,高先生回到家乡泰安,住医院烧伤科病房。入院后,李承存主任带领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诊疗经过,在积极为患者做好创面清创换药、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病因排查上,逐步排除了恶性肿瘤、淋巴瘤、创面特殊细菌感染、结核等病。同时,烧伤科启动了疑难危重病例会诊和联合诊疗程序,组织了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重症医学科主任韩承河教授、副主任岳茂奎副主任医师,烧伤科主任李承存主任医师,皮肤科主任刘志超教授等几位专家,经过深入分析、讨论,将诊断方向锁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最终为患者确诊为“坏疽性脓皮病”。
据了解,坏疽性脓皮病在临床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复发性破坏性、坏死性、非感染性的皮肤溃疡,伴局部疼痛,临床还出现疖样结节、脓疱或出血性大疱,常与炎症性肠病、关节病和血液病等内在疾病并发,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由于较为罕见,因此诊断起来比较困难,也为治疗增加了难度。
1月15日,患者被转入重症医学科二区继续治疗。韩承河主任、岳茂奎副主任面对这例罕见病、危重病患者,积极查阅资料,多方咨询会诊,为患者拟定了治疗方案。由于诊断得以明确,“对症下药”的治疗很快就起了效果。住院一周以后,患者高烧、神经痛等症状便日渐消失,皮肤坏死、溃疡得到有效控制,原来的大面积坏死皮肤不再扩大并逐渐长出了新鲜肉芽,逐步愈合,并最终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春节期间专家日日查房换药,彰显生命至上理念从腊月十一到正月初六,这二十多天时间里,医院度过。医院会放假、主任和专家们会休息几天的。然而,让高先生和他的子女及家人没有想到的是,韩承河主任、岳茂奎副主任、李承存主任一天都没有休息,即使是过年期间,韩承河主任、岳茂奎副主任还是每天来查房,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李承存主任每天都来亲自换药,观察创面有无感染以及愈合恢复情况。“医护人员就像平时一样工作,不仅如此,节日期间他们更加尽心、精心,也更加忙碌。”亲身经历了整个治疗过程的高先生动情地说。
想到自己刚医院时病情的危重、身体的痛苦,再看看顺利康复的自己,高先生无限感慨。“医院时,我一直不断地发烧,颈部皮肤溃疡坏死区域疼痛难忍,那时候我经常昏过去,醒来时曾经想过跳楼,因为实在太痛苦了。然而,没有想到,住院没多久治疗就见效了,后期恢复得很快,现在我基本上完全恢复了。”高先生从病床上走下来,在屋子里走了几圈,仿佛向自己也向世界宣告:我又活过来了。
“感医院党委,感谢重症医学科、烧伤科、皮肤科医护人员,感谢为父亲康复付出巨大心血的韩承河主任、岳茂奎副主任、李承存主任,是他们勇于挑战疑难重症,以妙手回春之技,给了我父亲第二次生命!”高先生的儿子感激地说。
“永远向疑难和危重病挑战”“永远向疑难和危重病挑战”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理念。成立于年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历经二十余年发展,成为管理规范、设施先进、技术高超的省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ICU,年扩大为重症医学科一部和二部两个病区。科室为全院疑难危重病例救治以及重大、疑难、复杂手术的术后监护与恢复作了大量工作;医护团队更是凭着精湛的医护技术、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创造了数不清的医学奇迹。13岁的急性暴发型心肌炎患儿心跳先后6次骤停用ECMO抢救成功未遗留任何后遗症,被省内专业人士评为目前最成功的应用ECMO技术病例;颌面部罕见巨大血管瘤破裂并休克和窒息病例,先后经过国内多专家会诊认为抢救无望,在医院ICU为主的多学科协作下,在病人心跳濒临停止的情况下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且基本未遗留后遗症;一76岁的老人因原发性腹膜炎、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先后从市医院被宣布治疗无望,家属在未抱任何希望的情况下来到泰医附院,经过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积极努力老人奇迹般生还;8月龄幼童跟随父母在北京打工时不慎从楼上摔下导致重度颅脑损伤(脑疝、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硬膜下积液、硬膜外血肿、头皮血肿)、胸部闭合性损伤(肺挫伤、气胸、纵膈血肿)、全身多处软组织伤,持续昏迷,从北京转医院后,经过重症医学科、儿科数月救治,患儿奇迹般痊愈,未留明显后遗症……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始终伴随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和壮大的整个历程,也是医护团队对“永远向疑难和危重病挑战”的最好实践和表达。
文:和树芸周苏胡隽楠图:胡隽楠
本期编辑:和树芸马骁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