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疾病体现 > 护士资格证第四章答案解析2

护士资格证第四章答案解析2



呼吸系统-第九节血气胸病人的护理

1.:D:考察气胸的病因病理。开放性气胸胸膜腔积气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胸内压等于大气压,伤侧肺完全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出现纵隔扑动,影响静脉血液回流,最终引起呼吸和循环障碍。

2.:C:考察气胸的病因病理。张力性气胸由于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裂口呈活瓣状,进入胸膜腔的空气不断增多,压力逐渐升高,超过大气压。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冲出。

3.:A: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张力性气胸由于病情严重危急,必需紧急进行减压处理。为了有效地持续排气,一般安装胸腔闭式引流引流气体时,一般选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3肋间插管。

4.:C:考察血胸的临床表现。血胸的临床表现随出血量、出血速度、胸内器官损伤情况及病人体质而有所不同。少量血胸(成人积血量ml以下)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中量血胸(积血量~ml)和大量血胸(积血量ml以上)

5.:E:考察血胸的护理措施。中等以上凝固性血胸,除可继发感染外,尚可发展为机化性血胸,影响肺功能,应及早剖胸清除积血和血块。血块机化形成机化性血胸后,可于伤后4~6周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过早则纤维层尚未形成,过晚则纤维层与肺组织之间可能产生紧密粘连,剥除时出血多。患者血胸5周有伤侧肺受压萎缩,胸部X线片显示大片密度增高阴影,考虑凝固性血胸发展为机化性血胸,应行胸膜纤维板剥除术。

6.:D:考察血胸的诊断。胸膜腔穿刺抽得血液可诊断血胸。

7.:B:考察气胸的护理。搬动带有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时用两把止血钳交叉夹紧胸腔引流管。

8.:C:考察气胸的护理。病人胸膜腔引流管连接于水封瓶的长玻璃管,接通后即见管内水柱上升,高出水平面8~10cm,并随呼吸上下移动。若水柱不动,提示引流管不通。

9.:A:考察气胸的护理措施。胸腔闭式引流要保持无菌,引流导管不更换,有拔管指征时拔除。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严格无菌操作。

10.:E: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引流管滑出,胸腔与大气直接相通,病人会立即出现开放性气胸。此时用手捏紧伤口处皮肤,或用棉垫压迫,阻断胸腔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避免气胸发生。

11.:C: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胸腔闭式引流者最常采用的体位是半坐卧位。如果病人躺向插管侧,可在引流管两旁垫以砂袋或折叠的毛巾,以免压迫引流管。

12.:C:考察血胸的治疗。考虑胸腔内进行性出血时,应及时开胸探查。

13.:B:考察气胸的临床特点。开放性气胸病人双侧胸腔内压力不平衡,且处于波动状态,导致纵隔随着压力变化而左右摆动。

14.:B:考察气胸的紧急处理。开放性气胸急救要点是立即封闭伤口,将开放性气胸转变为闭合性气胸。

15.:E:考察气胸的临床表现。开放性气胸常有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和体征。胸部检查时可见伤侧胸壁伤口,呼吸时可听到空气进入胸膜腔伤口的响声。

16.:B:考察气胸的护理措施。一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约4~6cm。

17.:D: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水封瓶破碎,病人会立即出现开放性气胸。此时应该立即阻断胸腔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避免气胸发生,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18.:D:考察闭合性气胸的临床表现。闭合性气胸胸闷、胸痛、气促和呼吸困难,随胸膜腔积气量和肺萎陷程度而不同。大量积气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19.:D: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闭合性气胸气量少于该侧胸腔容积20%时,气体可在2~3周自行吸收,可不抽气,但宜定期行胸部X线检查,直到气胸消失。气量较多时,可行胸腔闭式导流排气。

20.:A:考察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引流气体时,一般选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3肋间插管;引流液体时,选在腋中线和腋后线之间的第6~8肋间。

呼吸系统-第十节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1.:D:考察呼衰的临床特点。Ⅱ型呼衰:PaCO2升高,同时有PaO2下降。动脉血气分析为PaOmmHg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mmHg。该患者的血气分析检查符合Ⅱ型呼衰。

2.:E:考察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3.:E:考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根据血气的变化将呼衰分为两型。低氧血症型(Ⅰ型)仅有PaO2下降,PaCO2正常。高碳酸血症型(Ⅱ型)。为PaCO2升高,同时有PaO2下降。

4.:C:考察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氧疗。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氧浓度。

5.:D:考察呼吸衰竭的治疗。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病因治疗。

6.:A:考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呼吸衰竭患者CO2潴留的皮肤及面部征象:发绀;精神神经症状,轻度二氧化碳潴留表现兴奋症状,如多汗、烦躁、白天嗜睡、夜间失眠;中等二氧化碳潴留表现颜面发红、肿胀、球结膜水肿、四肢及皮肤温暖潮湿。

7.:C:考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出现智力或定向障碍。轻度CO2潴留表现为多汗、烦躁、白天嗜睡、夜间失眠等兴奋症状。随着CO2潴留的加重导致CO2麻醉发生肺性脑病,则表现神志淡漠,甚至谵妄、间歇抽搐、扑翼样震颤、视乳头水肿、昏睡、昏迷等,重者可因肺水肿、脑疝、累及脑干时抑制呼吸而死亡。

8.:D:考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多数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表现为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

9.:C:考察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肺性脑病是由于呼吸衰竭导致的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以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所以神志的变化是判断病人病情的最重要的指标。

10.:C:考察呼衰的辅助检查。Ⅰ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型)仅有PaO2下降,PaCO2正常。

11.:C:考察慢性呼衰的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精神神经症状:慢性呼吸衰竭伴CO2潴留时,随PaCO2升高可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现象;循环系统:CO2潴留使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温暖多汗、血压升高、心排出量增多而致脉搏洪大;多数病人有心率加快;因脑血管扩张产生搏动性头痛。

12.:E:考察呼吸衰竭的定义。呼吸衰竭诊断的依据常以动脉血气分析为根据,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情况下,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13.:A:考察呼衰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脏器功能障碍。1.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4.循环系统症状:多数病人有心动过速;亦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搏停止。5.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严重呼吸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部分病例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浆尿素氮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因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结合该患者的表现,考虑并发了急性呼吸衰竭。

14.:B:考察呼衰的护理。应用呼吸兴奋剂后,若出现颜面潮红、面部肌肉颤动、烦躁不安等现象,表示用药过量,应减慢滴速或停用。

15.:D:考察肺性脑病的表现。患者出现神志不清、谵妄等,应考虑并发肺性脑病的可能。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16.:E:考察呼衰的护理。病人的精神状态、呼吸困难的程度严重,应选用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17.:E:考察呼衰的辅助检查。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同时PaCO2>50mmHg。故该患者应为Ⅱ型呼吸衰竭。

18.:E:考察呼衰的临床表现。该病人有CO2潴留,CO2潴留使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温暖多汗、血压升高、心排出量增多而致脉搏洪大;多数病人有心率加快;因脑血管扩张产生搏动性头痛。

19.:E:考察呼衰的护理。为保持缺氧对颈动脉窦、主动脉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

20.:D:考察呼衰的护理。采血做血气分析者,针头拔出后应立即刺入软塞以隔绝空气,然后用手搓动注射器以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避免凝血。

呼吸系统-第十一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1.:B:考察ARDS的辅助检查。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X线胸片:早期可无异常,或呈轻度间质改变,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继之出现斑片状以至融合成大片状的浸润阴影,大片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其演变过程符合肺水肿的特点,快速多变;后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变。

2.:A:考察ARDS的辅助检查。ARDS常用的辅助检查为:动脉血气分析、X线胸片、床边肺功能监测。血常规对于ARDS的确诊无意义。

3.:E:考察ARDS的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外,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呼吸加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发绀,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等。

4.:B:考察ARDS的护理。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毛细血管损伤、肺水肿、肺泡内透明膜形成致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5.:C:考察ARDS的治疗。改善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缺氧的最佳措施是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因呼气末的气道压和肺泡内压维持高于大气压的水平,使萎陷的肺泡张开,增纠正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同时使肺泡及间质内水肿消退,纠正低氧血症。

6.:B:考察ARDS的治疗。治疗ARDS主要方法是机械通气,选用呼气终末正压通气(PEEP)时,呼气末的气道压及肺泡内压维持高于大气压水平,使萎陷的肺泡张开,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增加肺泡和肺间质的压力,促进肺泡和肺间质的水肿消退,从而改善ARDS病人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

7.:B:考察ARDS的临床表现。初期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有窘迫感,一般性给氧不能缓解病情;进展期明显呼吸困难、发绀;末期病人出现深度昏迷,呼吸困难及缺氧现象更加加重。

8.:C:考察ARDS的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因有:损伤(肺内外损伤、手术、心肺复苏等)、感染、肺外其他器官系统的病变、休克、药物中毒等。

9.:B:考察ARDS的临床特点。ARDS病人典型表现是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早期病人血氧即下降。

10.:A:考察ARDS的辅助检查。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氧合指数[PaO2/FiO2(吸入氧的分数值)]<mmHg。(正常值~mmHg)氧合指数降低是ARDS诊断的必备条件。

11.:D:考察ARDS的临床表现。ARDS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呼吸加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发绀,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等。其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呼吸深快、费力,病人常感到胸廓紧束、严重憋气,即呼吸窘迫,不能用通常的吸氧疗法改善,亦不能用其他原发心肺疾病(如气胸、肺气肿、肺不张、肺炎、心力衰竭)解释。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

12.:C:考察ARDS的护理。迅速纠正缺氧是抢救最重要的措施。轻症者可使用面罩给氧,但多数病人需使用机械通气,主要措施如下:呼气末正压(PEEP)、小潮气量。

maq/?.3V???ntface=宋体~48小时。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少数体温可达39℃以上,出现流涕、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征象。患儿病初即发生呕吐,且常先吐后泻。腹泻呈水样便,量多,无腥臭味,常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粪便镜检一般不含红细胞或白细胞。

8.:A:考察小儿腹泻的临床特点。小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精神、食欲及体重增长正常,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恢复正常。

9.:B:考察小儿腹泻的临床特点。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和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10.:D:考察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营养需要量增加,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

11.:D:考察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口服ORS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而无严重呕吐者。一般每1~2分钟喂5ml(约1小勺),稍大的患儿可以用杯子少量多次饮用。若呕吐,可停10分钟再喂,每2~3分钟喂5ml。

12.:C:考察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患儿眼眶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符合中度脱水的表现。

:B:考察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轻度、中度、重度、失水占体重百分比分别为3%~5%、5%~10%、10%。

14.:D:考察小儿腹泻的病因。肠道内感染,喂养不当,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肠道外感染等均可造成婴儿腹泻,与胃肠道抗感染有关的免疫球蛋白是SIgA,婴儿的SIgA均较低,而血液中IgG偏低可造成婴儿的抵抗力下降,并不是腹泻的病因。

15.:C:考察小儿腹泻的类型及其护理措施。目前患儿轻度脱水状态,没必要向患儿家长讲述脱水补液的方法。

16.:E:考察低钙血症的原因和临床表现。腹泻患儿当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

17.:C:考察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低钾血症主要表现有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甚至肠麻痹,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心电图示T波改变,ST段下降,T波低平,出现u波。

18.:E:考察小儿腹泻的补液原则。若补液后患儿出现眼睑水肿,可能是电解质溶液比例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补液。

19.:D:考察不同程度和性质脱水的临床表现。血清钠为mmol/L,在~mmol之间,应考虑为等渗性透水。患儿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符合中度脱水的表现。因此,该患儿为中度等渗性脱水。

20.:D:考察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患儿腹泻后出现前囟、眼窝深凹,无泪,皮肤弹性差,四肢冷,脉搏细弱,应考虑为重度脱水。对重度脱水或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首先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2∶1等张含钠液20ml/kg,总量不超过ml,于30~60分钟内静脉输入。

消化系统-第七节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1.:E: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发作间隙时间缩短、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可排出血性黏液样粪便、腹部有固定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有时可触及有压痛的肠袢包块。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内有渗液,可有移动性浊音。

2.:A:考察肠套叠的临床表现。X线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呈“杯口状”阴影。

3.:C: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4.:A:考察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肠扭转极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故应及时手术治疗。

5.:E: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单纯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麻痹性肠梗阻时全腹膨隆,肠扭转时腹胀不对称。单纯性肠梗阻腹部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腹部有固定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有时可触及有压痛的肠袢包块。绞窄性肠梗阻时腹腔内有渗液,可有移动性浊音。肠梗阻时,如腹腔穿刺抽出血性物提示出现绞窄性肠梗阻。

6.:C:考察肠梗阻的病因和分类。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在饱食后剧烈运动而发病。

7.:C:考察肠梗阻的护理措施。急性肠梗阻病人呕吐后出现的是等渗性缺水,一般补液时先给予平衡盐溶液。

8.:B:考察休克病人的体位。休克病人采取休克卧位,肠梗阻病人应该避免呕吐引起窒息,因此,最好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9.:D:通过胃肠减压可以解除或者缓解肠梗阻所致的症状。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从而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运,从而改善呼吸循环状况。而梗阻部位以及程度的判断需要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X线等检查来进行。

10.:C: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11.:B:考察肠梗阻的病因和分类。小儿出现肠梗阻表现以及腹部腊肠样包块,提示肠套叠。

12.:B:考察肠扭转的病因。年轻男性,饱餐后剧烈运动后出现肠梗阻表现,以及腹部不对称表现,提示肠扭转。

13.:B: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病人肠鸣音亢进,提示可排除麻痹性和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小肠膨胀,有气液平面,提示为低位肠梗阻。

14.:D: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发作间隙时间缩短,呈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

15.:B:考察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麻痹性肠梗阻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手术后、腹膜后血肿或感染等。

16.:C: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发生肠管血运障碍,病人有腹膜刺激征表现。

17.:A:考察治疗原则。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矫正体液失调、防治感染和中毒。

18.:B:考察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怀疑肠梗阻,行腹部立位X线平片检查,若发现肠腔内胀气并出现液平面可确诊。

19.:A:老年男性,有便秘史,突发肠梗阻表现,以及腹部不对称表现,提示乙状结肠扭转。

20.:D:乙状结肠钡灌肠典型表现是鸟嘴样改变。

消化系统-第八节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1.:E:考察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患者腹痛突然加重,范围扩大,下腹部有肌紧张,考虑发生了穿孔。

2.:A:考察治疗原则,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确诊后,应及早施行阑尾切除术。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有手术禁忌证者;阑尾周围脓肿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3个月后再行手术切除阑尾。

3.:A:考察治疗原则。阑尾周围脓肿一般保守治疗3个月后手术切除,早期不手术。

4.:B:坏疽性阑尾炎最易发生穿孔。

5.:B:考察阑尾脓肿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术后应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或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发生肠粘连。

6.:C:考察临床表现。阑尾起于盲肠根部,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7.:B:考察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多始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部。少数病例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发病早期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

8:D:考察并发症。阑尾炎术后出现直肠刺激征,提示盆腔脓肿。

9.:E:考察急性阑尾炎的病因。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病因。

10.:C:考察治疗原则。阑尾周围脓肿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3个月后再行手术切除阑尾。

11.:C:考察病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中可见A、B、D、E的表现,不会发现阑尾穿孔。

12.:D:考察病因。阑尾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属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障碍时易致阑尾坏死。

13.:C:考察术后护理,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是为了预防肠粘连。

14.:A:考察阑尾炎的临床表现。术后早期并发症一般是出血。

15.:E:考察阑尾炎的并发症:(1)内出血(2)切口感染(3)腹腔脓肿(4)肠瘘。

16.:C:考察治疗原则。阑尾周围脓肿先应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症状消退3个月后再行手术切除阑尾,此时手术不容易引起切口感染。

17.:E:考察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右下腹固定的压痛是最常见的重要体征。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有手术禁忌证者;阑尾周围脓肿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3个月后再行手术切除阑尾。

18.:D

19.:C

20.:A:考察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深,炎症波及腰大肌。急诊手术应该立即禁食,注射哌替啶可掩盖病情,急腹症禁忌灌肠以免肠穿孔,为预防膈下脓肿,病人应该半卧位。

消化系统—第九节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C:考察常见疝的定义。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因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会引起疝块局部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的表现

2.:E:考察病因。腹外疝的病因主要有:腹壁强度降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如手术切口愈合不全、外伤、感染等)、腹内压力增高(便秘、咳嗽﹑排尿困难、腹水等)。

3.:D:考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回纳疝块后压迫内环,增加腹压是否脱出,脱出为斜疝,否则为直疝。

4.:C:考察非手术护理措施。手法复位后,必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上述情况外,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治疗。

5.:D:考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腹股沟肿块可进入阴囊,提示为腹股沟斜疝;查体该疝块已明显增大、触痛明显,加之腹痛,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提示已发生绞窄性疝。

6.:A:考察治疗措施和临床表现。该病人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在3~4小时内,但无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且生命体征稳定,初步判断尚未发展为绞窄性疝,可先行手法复位。

7.:C:考察斜疝与直疝的区别。斜疝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8.:B:考察治疗原则。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仅适用于婴幼儿及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暂不宜行疝修补术者。疝修补术,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9.:A:考察直疝和斜疝的却区别。直疝特点是外观呈球形,疝内容物回纳后,压迫内环疝内容物仍突出。

10.:B:考察腹疝的治疗原则。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11.:A:考察各种常见疝的治疗原则。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治疗。

12.:E:考察临床表现。疝内容物发生缺血坏死时,因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会引起疝块局部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和腹膜炎表现(腹痛、腹膜刺激征)。

13.:E:考察术后护理措施。医生术中经过判断,认为嵌顿性疝的疝内容物血运正常,没有切除肠管,但术后肠管仍可能发生坏死,因此,术后护士应该观察有无肠破裂的表现。

14.:E:考察临床表现。疝嵌顿时间过长,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称为绞窄性疝。手术中嵌顿性疝病人不用切除部分肠管,而绞窄性疝要切除。因此,医生要判断肠管有无血运。

15.:A:考察术后护理。疝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

16.:A:考察疝手术前的护理措施。传统的疝修补术后早期避免下床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

17.:C:考察术后护理。术后用砂袋压迫伤口为压迫止血,减少伤口渗血。

18.:E:考察术后护理措施。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早期可以离床活动。

19.:A:消除致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紧急手术者外,凡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升高因素者,均应给予对症处理,否则易致术后疝复发。

20.:B:考察术后护理措施。术后体位: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

消化系统—第十节痔病人的护理

1.:B:考察临床表现。内痔主要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和痔块脱出,分为4期。Ⅰ期:以排便时无痛性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Ⅱ期: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纳;Ⅲ期: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Ⅳ期: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当脱出的痔块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时,疼痛明显。直肠指检常不能触及,肛门镜检查可见暗红色、质软的半球形肿物。

2.:B:考察痔的临床表现。血栓性外痔有肛门剧痛,排便、咳嗽时加剧,数日后可减轻;在肛门表面可见红色或暗红色硬结。

3.:D:考察临床表现。Ⅱ期痔病人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纳。

4.:C:考察临床表现。Ⅰ期内痔排便时无痛性出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Ⅱ期内痔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纳;Ⅲ期内痔便血量常减少,痔块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Ⅳ期内痔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或回纳后又即脱出。

5.:A:考察临床表现。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有时伴局部瘙痒。若形成血栓性外痔,则有肛门剧痛,排便、咳嗽时加剧,数日后可减轻;在肛门表面可见红色或暗红色硬结。

6.:E:考察定义。混合痔因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致齿状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而形成,临床上兼有内、外痔的特征。

7.:E:考察费手术的护理措施,为了预防便秘,应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多饮水,定时排便,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酒,必要时口服液体石蜡。温水坐浴可松弛肛门括约肌,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清洁局部创面,以利愈合。但温水坐浴不能预防便秘。

8.:A:考察治疗原则。对疼痛剧烈的血栓性外痔,可行血栓性外痔剥离术。

9.:B:考察术后护理措施。痔手术后1~2天应以无渣或少渣流食、半流食为主,如藕粉、莲子羹、稀粥、面条等,以减少肠蠕动、粪便形成和排便,促进切口愈合。

10.:D:考察分类。外痔在肛缘呈局限性隆起,常无明显症状。当肛缘皮下静脉丛形成血栓时,出现肛门剧痛,肛管皮下可见暗紫色肿物,边界清楚,触痛明显,称为血栓性外痔。

11.:D:考察治疗原则。Ⅱ、Ⅲ期内痔及混合痔,应行痔核切除术。

12.:D:考察临床表现。膝胸位,肛门前方正中为6点,后方正中为12点位;截石位时则相反。同理截石位3点钟位的内痔,膝胸位应记录为9点位。

13.:C:考察术后护理措施。坐浴是清洁肛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的有效方法,并有缓解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的作用。

14.:B:考察临床表现。内痔主要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和痔块脱出。

15.:B:考察临床表现。Ⅱ期痔病人便血加重,严重时呈喷射状,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纳。

16.:B:考察庤形成的病因。痔的病因:直肠上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因无静脉瓣使血液不易回流,加上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易出现血液淤积和静脉曲张;长期坐位、便秘、肛周感染等也是痔的病因。

17.:B:考察病因。腹泻不引起病人腹内压增高,不会引起痔。

18.:A:考察临床表现。直肠上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上方,直肠下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下方,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覆盖直肠黏膜。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覆盖肛管皮肤。混合痔因直肠上下静脉丛互相吻合,致齿状线上下静脉丛同时曲张而形成,临床上兼有内、外痔的特征。

19.:E: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覆盖肛管皮肤。外痔在肛缘呈局限性隆起,常无明显症状。当肛缘皮下静脉丛形成血栓时,出现肛门剧痛,肛管皮下可见暗紫色肿物,边界清楚,触痛明显,此称为血栓性外痔。

20.:E:须行血栓性外痔剥离术。

消化系统-第十一节肛瘘病人的护理

1.:B:考察临床表现。肛瘘常为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后伤口经久不愈形成肛瘘外口。临床表现:从瘘管外口反复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可有胀痛、红肿。检查: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压之有少量脓液流出,肛周皮肤常增厚、发红。

2.:A:考察治疗原则。瘘管切开术或瘘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肛瘘。

3.:A:考察治疗原则。低位肛瘘的治疗方法是瘘管切开术或瘘管切除术,高位肛瘘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挂线疗法。

4.:E:考察护理措施。挂线疗法病人不限制排便,只是排便后坐浴清洁即可。

5.:E:考察护理措施。排便后伤口被粪便污染,应立即用0.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然后再换药。

6.:C:考察肛瘘的治疗原则。手术切除。原则是切开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手术方法包括:1.瘘管切开术或瘘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肛瘘。2.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或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辅助治疗。

7.:C:考察肛瘘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此例为肛瘘患者,排便后伤口被粪便污染,应立即用0.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8.:C:考察肛瘘的治疗原则。手术切除。原则是切开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手术方法包括:1.瘘管切开术或瘘管切除术,适用于低位肛瘘。2.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或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辅助治疗。

9.:B:考察分类。瘘管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者称高位肛瘘,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称低位肛瘘。

10.:B:考察肛瘘的病因和定义。肛瘘多数是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或自行破溃后。

11.:C:考察病因。肛瘘多是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或自行破溃后,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感染迁延不愈引起。

12.:B:肛瘘的临床表现。1.疼痛:多为隐痛不适。急性感染时,有较剧烈的疼痛。2.瘘口排脓:瘘口经常有脓液排出,在脓液排出后,外口可以暂时闭合;当脓液积聚到一定量时,再次冲破外口排脓,如此反复发作。3.发热:肛瘘引流不畅时,脓液积聚,毒素吸收可引起发热、头痛、乏力等表现。4.肛周瘙痒:瘘口排出的脓液刺激肛周皮肤,使肛门部潮湿、瘙痒,久之可形成湿疹。

13.:A:肛瘘最常见的病因是常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

14.:D:做碘油瘘管造影检查可明确瘘管分布。

15.:B:有病人的表现判断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疼痛。

消化系统-第十二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人的护理

1.:D:考察临床表现。.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主要表现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触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2.:E:考察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定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直肠下段或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

3.:C:考察脓肿的治疗。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

4.:C:考察肛管周围脓肿的临床表现。骨盆直肠窝脓肿靠近直肠,因此,直肠刺激征明显。

5.:A:考察病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多数由肛腺感染引起,少数可因肛周皮肤感染、肛管直肠损伤等引起。

6.:B:考察临床表现。坐骨肛管间隙脓肿比较常见,最初表现为患侧持续性胀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可有直肠刺激症状或排尿困难。

7.:A:考察临床表现和分类。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主要表现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触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8.:C:考察临床表现。肛门周围脓肿最常见。主要表现持续性跳痛,局部红肿、触痛,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9.:C:考察病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多数由肛腺感染引起,少数可因肛周皮肤感染、肛管直肠损伤等引起。

10.:A:考察临床表现。由于患者的症状以局部表现为主,无全身感染症状,且体检发现病变部位表浅,故应是肛门周围脓肿。

11.:E:考察治疗措施,由于该患者的病变已局限形成脓肿,故应及时切开引流。

12.:C:考察病因。绝大多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源于肛腺感染,少数可继发于外伤、肛裂或痔疮药物注射治疗等。肛腺开口于肛窦底部,由于肛窦呈袋状向上开口,可因粪便损伤或者嵌入继发感染而累及肛腺。肛腺形成脓肿后可蔓延至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其间所含的疏松脂肪结缔组织使感染极易扩散,从而形成不同部位的脓肿。

13.:B:考察护理诊断。根据病情,目前患者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或问题应是肛周疼痛。

14.:B: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引起的全身症状较重而局部体征不明显。常表现有直肠刺激症状和膀胱刺激症状,有明显排便痛和排尿困难。直肠指检扪及局限性隆起和触痛,或有波动感,局部穿刺可抽到脓液。

15.:E: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局部理疗或热水坐浴,促使炎症消退。为缓解病人排便时疼痛,可口服缓泻剂或液体石蜡以促进排便。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









































北京哪个医院对白癜风治疗有效果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dpf.com/jbtx/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