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饮食治疗 > 介入手术相关感染与防控
介入手术相关感染与防控
讲者丨茅一萍
整理丨张玉洁(医院)
责编丨许缤/王莉
来源丨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
介入医学是依靠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利用穿刺和导管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以治疗为主的一门科学。介入治疗因具有微创性、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广泛开展。现今介入已发展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根据治疗的疾病和部位,介入治疗分为神经血管介入、心脏介入、肿瘤介入、周围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介入治疗方法概括为:灌——将药物经导管直接灌入病变部位;堵——将栓塞剂送入需要堵塞的血管,止血或饿死肿瘤;通——用球囊、支架疏通闭塞的血管或其他管道;消——用射频、微波、冷冻、粒子等插入肿瘤直接消除病灶;取——通过穿刺针,取出身体深部的病变组织,明确病理诊断。目前介入手术应用广泛,随之带来的感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上,来自医院的茅一萍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其管理团队开展介入操作相关感染目标性监测的经验及体会,为我们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及方法。
PART
01介入手术相关感染的现况
介入手术相关感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没有明确的定义。参考《介入放射学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及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内容,确定为:
一般介入诊断与治疗术后30天发生在穿刺部位、手术目标区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异物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手术目标区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需排除介入手术后不同时期与介入操作无直接相关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介入治疗通过微创(仅需要切开皮肤3-5mm);安全性大,绝大部分为局部麻醉,无失血。而且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