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治疗方法 > 鱼病知识分枝杆菌

鱼病知识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病(mycobacteriosis)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又称为鱼结核病(FishTuberculosis),可引起严重的暴发性死亡或只引起零星的感染,其病原是分枝杆菌。该菌属于放线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为抗酸好氧非运动型杆菌。根据文献报道,在不同地区该病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种类的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abscessus)、外来分枝杆菌(M.peregrinum)、龟分枝杆菌(M.chelonae)、海分枝杆菌(M.marinum)、偶发分枝杆菌(M.fortuhum)和嗜血分枝杆菌(M.haemophilum)。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和海分枝杆菌都属于人鱼共患病原菌。

分枝杆菌大小为1-3μm,具有双层细胞壁。有时有分枝,呈丝状,不产生鞭毛、菌毛、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为专性需氧菌。因能抵抗3%的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称为抗酸菌。而其对营养要求较高,一般培养基上不生长。常用的培养基有改良型蛋黄培养基和裴氏培养基。菌落形成较慢,特别是初代培养,培养温度为15-30℃时,一般需10-30d才能看到菌落。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为乳白色或米黄色,显著隆起,表面粗糙皱缩坚硬,不易破碎,似菜花状;在液体培养基中,其表面形成厚皱菌膜。

分枝杆菌可以通过浸泡的方式感染鱼类,感染途径据推测是通过胃肠道系统。我们对鱼类分枝杆菌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太了解,水以及相联的菌膜(biofilm)可能是该类细菌的天然储存库,因此可能是经水传播。分枝杆菌可以感染多种水生动物,能在多种原生动物宿主体内生存与繁殖。已经证实,鱼可以通过摄入食物和水而获得感染;也可能存在垂直传播,有报道可以经卵传播。

海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进化地位较为接近,其感染的病理变化也与结核杆菌引起人肺部的组织病变相类似,在鱼体的多器官形成典型的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感染是典型的慢性病,研究显示,该菌一般不导致急性死亡,一定程度上或可与鱼宿主长期共存。从组织病理分析发现,海分枝杆菌感染的主要器官是脾、肾、头肾和肠系膜等体内组织。

病鱼多表现为活动无力、萎靡不振、无食欲、消瘦、呼吸急促、眼睛上有雾状物或者眼球突出。头部和体表均可见到充血、出血、边缘清晰的溃疡等类似败血症的症状,有些出现腹部肿胀、体表或鳃苍白、竖鳞、鳍条破损等症状。然而,最典型的特征是在不同的内部器官上都可以见到多个白色结节(肉芽肿),而且结节中心可能有坏死。此外,被感染鱼的繁殖能力下降。

作为宿主控制病原的重要策略,肉芽肿作用非常矛盾:虽然将病原菌限制于较小区域,但其内部的分枝杆菌无法彻底清除,可处于潜伏甚至繁殖状态,成为细菌在宿主体内重要栖息地;同时也为细菌在体内的扩散提供新的可能。组织切片常见多个肉芽肿外围有纤维结构包裹,形成大的结节;抗酸染色发现海分枝杆菌分布于结节的不同位置,一定程度说明肉芽肿在对海分枝杆菌的限制及其扩散中有重要的作用。肉芽肿在机体和病原的相互作用过程自相矛盾的功能应是疾病慢性化发展的原因。一方面,肉芽肿内的免疫细胞通过吞噬等作用杀灭入侵病原;另一方面,海分枝杆菌可依托肉芽肿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甚至于在体内扩散,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本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其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菌体成分及代谢产物的毒性和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变态反应有关。

检测基因包括16SrRNA、热应激蛋白基因(hsp65)、RNA多聚酶基因(rpoB)、dnaJ、SOD基因和ITS等。其中,ITS被认为是区分分枝杆菌不同种类的理想PCR靶标。

参考文献

[1]StinearTP,SeemannT,HarrisonPF,etal.Insightsfromthe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dpf.com/zlff/10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