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腰大肌脓肿 > 病情诊断 > 皮内皮下分不清一文搞定皮内皮下注射

皮内皮下分不清一文搞定皮内皮下注射



近日,有同行碰到这些问题,前来求助,这些药物到底是皮内还是皮下?

问题一:

护士小郭:之前我在妇产科上班,需要给出生3个月内的小婴儿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注射要求是在上臂外壁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1mL。之前,一直都有老护士告诫我,注射卡介苗千万要皮内、皮内,不能打深了,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

不然,注射部位会出现「寒性脓肿」,幼儿胳膊上会形成化脓反应、溃疡,很麻烦,甚至会引起医患纠纷。因此,我就很小心的打,结果有两个新生儿的接种,都没打好,小孩后来又重新补「种」的,老师们对皮内注射有什么心得?

解答:

卡介苗皮内注射,属于疫苗接种。接种卡介苗对注射要求很严,制剂本身就是皮内注射用卡介苗,系用卡介菌经培养后收集菌体,加入稳定剂冻干制成。

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和针头要专管专用,不得用作其他注射,且严禁皮下或肌肉注射,以防止发生化脓反应。

话题二:

护师华华:我发现鲑鱼降钙素注射液皮试有三种情况:

1.有些厂家说明书不规定一定要皮试,看情况;

2.有些厂家说明书要求的是皮内注射做皮试的方法;

3.有些厂家说明书写的是皮下注射做皮试的方法。

同一种药物,说明书上的皮试方法有的是皮内,有的却说皮下注射,医院护理部的提出没见过皮下注射做皮试的,以前一直用的都是皮内注射的,所以就疑问,是按厂家说明书做还是怎样呢?

解答:

鲑鱼降钙素注射液的皮试,要按照说明书上说明的配制方法,进行皮试液配制,皮试方法同青霉素皮试方法一样,属于常规的皮试方法——皮内注射法。有的厂家说明书出现皮试时「皮下」注射,应属于审核不严情况下的笔误。

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一字之差,各有千秋。

1.皮内和皮下有什么区别?

目的

回抽

注意事项

皮内

皮试,预防接种,局麻的起始步骤

不需要

剂量准,角度不宜太大。

皮下

小剂量给药,预防接种

需要

不宜过深,以免刺入肌肉。

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射在皮肤组织内。

注射部位:皮试常选用前臂掌侧下段,预防接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局麻则选择麻醉处。

皮肤消毒:皮试时75%乙醇消毒皮肤,或清洁后待;卡介苗接种常规皮肤消毒。

注射方式:1mL注射器,4.5号针头。一手紧绷局部皮肤,5度进针角度,注射0.1mL。

皮下注射是穿过皮肤,将药物注射在皮肤与肌肉之间。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

皮肤消毒:常规消毒皮肤,可碘酊消毒后酒精脱碘,现在多以0.5%碘伏消毒液消毒皮肤。

注射角度:皮下注射进针比皮内注射深,角度稍大,与皮肤表面约为30-40°角,注射器(1-2.5mL注射器)针头也稍大(5.5-6号)。

2.皮试是皮下注射还是皮内注射?

药物过敏试验(皮试)采取的是皮内注射法,且常首选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较为方便,易辨认局部反应。

3.两种注射方法有无技巧?

皮内注射技巧:

注射时有「三小」:针头小、注射器小、进针角度小。

注射位置一般选取前臂掌侧下段,避开血管处,小角度进针,近似于平行进针,当针头完全进入皮内,即可注入药液0.1mL,最佳注射后,可看到皮丘上应有两三个左右的毛孔。

皮内神经末梢丰富,是患者感到最疼的注射,操作者要排除患者的干扰,聚精会神的完成操作,否则,就会注射失败,出现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或是进入皮下等情况。

皮下注射法技巧:

通常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有两种进针方法,一种是垂直进针,一种是斜刺,与皮肤呈30-40°,不超过45°。无论是垂直进针还是斜刺进针,成功的技巧是针梗刺入不超过1/2-2/3处,否则,深度不好把握,过深则进入肌层,成为肌肉注射了。

4.哪些药物皮内注射,哪些该皮下注射?

需要皮内注射的药物:

A.各种皮试:如青霉素皮试、TAT皮试;

B.卡介苗接种

需要皮下注射的药物:

A.需要迅速达到药效或药物不能口服时使用的药物,如胰岛素、肾上腺素、肝素类抗凝药物、吗啡、重组人促红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依那西普、血凝酶等;

B.部分免疫制剂与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水痘减毒疫苗、流脑多醣体菌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伤寒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等;

C.手术进行局部麻醉;

D.药品使用说明书要求皮下注射的药物。

5.如何避免皮下注射部位出现瘀点、瘀斑、硬结

避免某个部位重复注射:在一个部位重复注射,即增加局部皮下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增加了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硬结的机会。所以皮下注射的部位要经常更换,每次注射要避开上次注射处至少2cm以上,两周之内不使用同一位点注射,避免短时间内多次在同一部位注射。

使用正确的注射方法:皮下注射肝素类抗凝药物,出现瘀斑与进针的角度及深度有关,进针过深易使药液进入肌层。肌层毛细血管丰富,易形成深部血肿,机化后形成硬结;进针过浅则使药液渗透到皮内易引起疼痛及出血。所以,每次注射时,正确的注射方法很关键。

感谢阅读,如本文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转发给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讨论。

长按下方







































白癜风中医医院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dpf.com/bqzd/8382.html